MadeinGermanyldqu
上次初品了音乐文化这个品牌的MC,Elegance系列合并式功放机。今天我们继续聊聊他的进阶级Reference系列产品——MCS立体声后级功放机。
这台MCS后级刚送到公司时,映入眼帘的是外箱上写着大大的“75KG”字样。将器材非常费力的搬到二楼,从包装里找出说明书一看,发现MCS净重达到60公斤,加上多层包装箱后,总重的确是75公斤,外箱上的“75KG”真的毫无夸张成分。为何S会重到这种地步?在后面一步步解析这款后级的过程中,我们一起了解其中玄机。
与MBL的渊源MC(MusicCulture的缩写)这个品牌的背景特殊,虽然进入国内市场不久,不过许多本地音响迷对MC早已“有点熟又不会太熟”。因为这个创立于年的HiEnd音响品牌,最早是由德国顶尖HiEnd音响品牌MBL的创始人WolfgangMeletzky与几个音响资历超过0年的设计高手共同创立,当年Meletzky仍是MBL的总裁,MC最早期甚至有部分产品是在MBL工厂制造。年Meletzky从MBL退休,年解除与MBL的合约限制,年就在CES替MC亲自站台。后来Meletzky虽然退出MC,另创Stormtank品牌,转而研究电源处理技术,不过当年与Meletzky合伙共同创立MC的核心人物仍在阵中,而MC的产品不论是外观、线路或是声音走向,都免不了让人联想到MBL,可见这两个品牌的血缘关系。写到这里,大家恐怕会认为MC简直是MBL的分身吧。不可否认,MC的确是因为这个背景,而在HiEnd音响市场快速打开知名度。不过,说MC完全复制MBL并不正确,以下就让我们从MCS的线路设计,来看MC的技术独到之处。MDF+超厚铝板机箱许多人一定好奇,MCS的重量为何如此惊人吧。打开机箱的第一时间,答案立即揭晓。卸下固定顶板的八颗壮硕螺丝,才发现这块面积颇大的顶板厚度竟然有将近1公分,重到一个人几乎拿不起来,难怪用手敲击机箱,感觉简直像个实心铝块,几乎察觉不到共振声响。请想想,体积如此庞大的机箱,要将共振压低到这种程度谈何容易!赶紧往底板一摸,果然没错,底板的厚度也与顶板相当,这种超厚装甲级结构,就算是用铝块CNC挖空的机箱也难以比拟。事实上,用实心铝块根本不可能制造出这么大的机箱啊,唯有用超厚铝板组装才能达成。这个机箱的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那块有着优美曲线的前面板,原本我以为一样是由铝材打造,不过手往没有钢烤的内侧边缘一摸,才发现竟然是MDF材料。内行的音响迷应该可以立刻联想到,这绝不是偷工减料,而是MBL最擅长的机箱结构,利用不同材质的共振特性,打散整个箱体的共振。MC将这种箱体构造称之为“共振陷阱”结构(ResonanceTrapConstruction)。简单的说,MC根本是不计代价,设法将这个机箱的共振降到最低。这是MCS的第一个设计特点。超厚铜板散热MCS的第二个特点,是特别重视箱体散热。检视箱体外观,发现MCS的箱体完全密封,没有任何散热孔。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可以彻底隔绝外界电磁波干扰,灰尘也不会从散热孔掉进内部线路板。不过这种设计该如何提升散热效率呢?MCS有两项特殊设计解决散热问题:一是在箱体两侧设置大面积散热片,二是在箱内设置大面积厚铜板散热。关于第一点,大家一定认为一点也不稀奇啊,大部分后级功放机不都是这样设计的吗?其实,MCS的真正特别之处在箱体内部,打开上盖,我才发现箱体两侧的内部竟然设有散热鳍片,体积与造型与外侧完全相同。功率晶体该如何固定在这些鳍片上呢?答案是将两侧内部鳍片的中央区域挖空,然后在这里紧密安装一个长方形实心铝块,所有功率晶体就安装在这两个大铝块上,利用铝块加上大面积散热片消散工作温度。写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质疑,MCS的箱内虽然有散热片,但是底板与顶板没有散热孔,热能如何利用对流消散?为此MCS提出另一个解决之道。他们在功率晶体集中的正上方区域,设置了一大块厚重的黄铜板,这块铜板的厚度、重量与面积,都是我在HiEnd音响器材中所仅见!这块厚铜板有如一座“空桥”,不但与两侧散热片相连,也与大面积的厚顶板紧贴。铜的导热效率远胜于铝,借此就可以达到快速消散热能的目的。另一方面,铜抑制共振的能力也比铝好上许多,所以我相信这块厚铜板对于吸收箱体共振,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上述两项散热技术,除了消散功率晶体的工作温度之外,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维持工作温度稳定,让功率晶体处于最佳状态下工作。MCS之所以将功率晶体锁在大型实心铝块,搭配超厚铜板与铝合金厚顶板,真正的目的就在于维持工作温度稳定,我相信这是MCS重现美妙声音的关键之一。极简线路,超额余裕接着分析内部线路,官方数据对于线路设计的说明极少,只能凭借实际观察一探究竟。MCS的箱内空间虽大,但是线路设计却颇为精简,元件数量不多,显然是秉持极简线路法则。有些人或许认为一部器材那么贵,机箱里一定要塞得满满的才划算。其实这种观念未必正确,HiEnd音响的价值不能秤斤论两计算,复杂的线路未必等于好声。如果能有一位音响设计者可以用最简单的线路,将噪讯、失真与线路对于音乐信号的耗损降到最低,同时忠实还原录音原貌,这将是真正的设计功力所在。我认为MCS就是这样一部高手之作。观察MCS的内部线路,左右声道线路板分别直立设置于箱内两侧,中央有两个方形金属箱子,比较大的那个,里面是电源变压器;比较小的那个,金属壳上写着“PowerBank”,里面是滤波电容。检视放大线路,初级放大线路上有一颗OP,显然是以此进行第一级信号放大。有些音响迷不爱OP,但是内行人应该了然于心,因为擅用OP正是MBL的拿手绝活。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这个OP芯片上特地黏上一块比芯片还大的散热片,再一次显示MC对于散热的重视。至于第二级放大,MCS就用上了晶体进行电压放大。最后是电流放大,MCS每声道动用了七对功率晶体负责这项工作,对照原厂规格参数,在8欧姆负载时“仅仅”输出02瓦功率(4欧姆60瓦),显然是余裕度极高的设计。这种设定有什么好处?余裕度高,代表功率晶体的工作负担较轻,可以稳定得在最佳线性范围内工作,失真也就得以大幅降低。请注意MCS的峰值输出能力,瞬间输出功率高达瓦,瞬间电压输出达到70伏特,瞬间电流输出高达40安培,这样的规格,证明MCS不论是电源供应或是功率放大线路,都潜藏着惊人的实力。严选配对特规功率晶体特别的是,MCS的晶体全部印上了金色底色的MC商标。请注意,这商标并不是做成贴纸盖住功率晶体原本的型号,而是真正印刷上去的,显然这些晶体全是特别定制品。在MC原厂提供的数据中,也明确说到这些功率晶体是“特选A+等级”(SelectiveGradeA+),证明这些功率晶体全数经过严格测试与筛选配对。难道这些功率晶体是专为MC定制的特规品?以MC的生产规模而言,我认为不太可能,因为除非订购量数以万计,否则晶体厂不可能接单生产,MC要买进如此大量的晶体,成本实在太高。但是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要严格配对,挑选出误差最低的功率晶体来使用,那么“千中选一”的淘汰率绝对是必须的。总之,关于MCS的功率晶体,有三件事是可以肯定的:第一,这些晶体跟一般厂制晶体不同。第二,这些晶体全部经过严格筛选配对。第三,MC绝对付出了极高成本进行这项工作。继续观察MCS的线路板,我还发现一个值得一提的小细节,那就是箱体内不但没有用到任何SMD表面黏着元件,线路板甚至没有过锡炉,所有元件都是手工焊接。这种做法显然是调音考察,符合许多音响迷认为传统穿孔元件容许电流量较大,因此比较好声的观念。与这种做法更直接相关的是,组装MCS的人力成本肯定大幅提升。MCS是哪里组装制造的呢?机箱背板“MadeInGermany”可不能乱写,德国的人力成本有多高?大家应该心里有数,难怪MC的做工与产品价格都如此可观。介绍完MC立体声后级功放的器材之美,
而在播放音乐时能散发出怎样的魅力,
将会在下一篇为大家详细解说,
敬请期待!
经营品牌:丹麦丹拿(Dynaudio)德国音乐文化(MC)英国傲立(Audiolab)德国柏林之声(Burmester)挪威音乐之旅(Electro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