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科学家的工作时间表说明什么

两张科学家的工作时间表说明什么?

今天我们发表两张科学家的工作时间表。一张是老科学家的,一张是中年科学家的。目前,对科技人员的管理、使用情况究竟如何?科技人员每周六分之五的科研时间是否得到了保证?这两张工作时间表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所长郭慕孙

年工作时间统计表

郭慕孙是五十年代回国的那一批科学家中比较年轻的一个,今年六十四岁,曾在流态化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回国以后感到干扰特别多,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担任所长以后,大部分时间用来开会和做行政工作,没有精力搞科研,甚至没有时间辅导研究生。郭慕孙感慨地说我们这些人年纪都大了,时间不多了,希望能集中精力搞科研这样对国家的贡献更大些。

在科学院,象郭慕孙这种状况的老科学家不止一个。记者接连走访了几位老科学家,发现这些五十年代回国的优秀科学家,大多被推上领导岗位,身兼数职,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从事科研了,其中有些著名的科学家甚至脱离了前沿;而他们的国外同行们,却在相同的时间里作出了更多的贡献,这难道不值得人们算一笔帐么?

北京大学生物系副教授潘惟钧

某周工作时间表

潘惟钧今年四十六岁,是搞分子生物学的中年科学家,在美国进修了近三年。这张表虽然是以前的,但现在的情况依然如故。他每周要拿出70%的时间来干杂务,诸如采购、领钉子、洗瓶子等,这些活是一个中学毕业生就可以干的,但在北大却落到讲师和副教授的身上,因为按规定他们是不能配备助手的。

潘惟钧对记者说,我在国外,从进实验室的第一分钟就可以开始工作,每星期可以做一个实验;回来以后,一个学期也难完成一个实验。效率相差多少!

潘惟钧激动地说,我们国家待业青年这么多,为什么不可以给我们配备一个助手。让科研人员陷在杂务里,实在得不偿失,以我们现有的人力和知识水平,是可以出更多成果的。

记者在访问从联邦德国进修回来的科学院高能所的女科学家冯惠宁时,她也谈到类似情况。她说,计算机硬件工作经常要制作线路板,原理图确定以后,图板不需要多少技术,在国外甚至可以请家庭妇女干,而我们所的中年科技人员却常年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画板,这是很大的浪费,应该让不同水平的人担当不同水平的工作。

科学家的呼声,不值得人们深思么!

本报记者孙燕君

本报通讯员边东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5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