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碧江区四抓四促推

近年来,碧江区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坚持“壮骨”“活血”“塑形”“铸魂”有机结合,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全力以赴抓“四基”,促进乡村“壮骨”。始终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有力抓手。

夯实农村饮水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出台《碧江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细则》,健全农村饮水安全隐患排查处置机制,聘用名农村管水员,常态化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护和水质检测工作,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启动建设密槽水库、瓮南溪水库、烂泥山水库等大型水库5个。

夯实农村电力基础设施。紧扣“产城融合、文旅融合、城乡融合”目标,提级改造农村电网,投入万元,实施农网改造工程,新建10千伏农村配电网线路26.5千米,改造低压线路11.3千米,新增配变容量千伏安。常态化开展农村配电线路精益化排查整治,全区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99.9%以上。

夯实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面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全区公路总里程公里,公路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48公里,通乡油路.1公里,实现全覆盖。建制村公路.49公里,30户以上村民组通畅率%。

夯实农村通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发展,同步实施农村千兆光网、5G网络、移动物联网工程,提高农业生产加工和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及智能化水平,推动农村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高质量发展,全区千兆光网覆盖率70%,农村4G网络全覆盖。

全力以赴抓“四业”,促进乡村“活血”。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主体融合、业态融合、利益融合。

抓实农业产业。持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生产、现代农业经营三大体系,不断培育、深化、壮大市场经营主体,引进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种植粮食作物15.55万亩。今年一季度一产增加值4.47亿元,同比增长5.8%。

抓实特色产业。充分利用特色优势资源,围绕“一主两辅”特色产业布局〔以油茶+仙草(夏枯草)山地特色高效产业为主,以优质稻和食用菌产业为辅〕,因地制宜构建以油茶产业为引领,中药材等产业为支撑,白水贡米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聚焦研发、种苗等环节发力,积极推进品牌强农,在滑石、和平、川硐、坝黄等地打造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响一批乡村特色知名品牌,研发推出“碧江·白水贡米”“白水·御贡”“白水·珍贡”等系列产品,白水贡米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名单,远销上海、江苏等地。目前,发展油茶10万亩、仙草(夏枯草)、黄精等中药材1.77万亩、优质水稻8.7万亩。持续完善农业产业全链,深入推动农业种植、精深加工、产品销售等融合发展。强化产销对接,畅通农特产品流通渠道、激活农产品消费市场。同时抢抓东莞、省直单位帮扶机遇,推动碧江农特产品进驻东莞、昆山等实体店和北京贵州绿色农产品专营超市专区(柜)等线上线下平台。今年上半年,全区“黔货出山”实现销售额2.亿余元。

抓实林下经济。持续推进林下经济提质增效,发展黄精、果蔬、食用菌等林下种植1.29万亩,实现产值万元;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实现产值万元。利用8.7万亩林业资源,开展竹笋、野生菌、野菜林产品采摘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挣钱,在绿水青山中受益,实现产值万元。

抓实乡村旅游。依托传统村落、特色村寨、民族文化等资源,构建“农耕体验、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乡村旅游格局,打造“春踏青赏花、夏纳凉度假、秋采摘体验、冬揽雪泡泉”等乡村旅游精品,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上半年全区接待游客.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24亿元。

全力以赴抓“四治”,促进乡村“塑形”。尊重群众首创,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风貌改造工程。

整治农村住房乱搭乱建。制定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推动木弄村等12个特色田园乡村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深入推进农村自建房专项整治行动,精准摸清“两违”建筑、“空心房”、乱搭乱建等底数,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建新拆旧”规定,坚决遏制农村违法违规建房行为。

整治农村厕所乱修乱造。坚持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深入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工作,全力实施群众受益的民心工程和满意工程,累计建成户农村卫生厕所,村卫生公厕实现全覆盖。

整治生活污水乱排乱放。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建设,建立健全促进水质改善长效运行维护机制,全面摸清区、乡、村三级黑臭水体底数,分级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4个集镇污水处理厂,完成个村民组污水设施建设,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65%。

整治生活垃圾乱堆乱倒。统筹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因地制宜采用小型化、分散化等无害化处理方式,不断降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成本,全面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区村级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01%,成为全省率先实现乡村智慧环卫唯一区县,年碧江区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殊荣。

全力以赴抓“四风”,促进乡村“铸魂”。“乡村治,则百姓安、国家稳”,碧江区始终坚持把创新乡村治理,走乡村善治之路,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和关键。

培育淳朴民风。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六促”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进黄赌毒专项整治,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推荐评选工作,教育引导群众淳朴节约、勤劳致富。今年全区入选省级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贵州好人榜1人、铜仁好人榜5人。以板栗园村、白果村为原型的热播网剧《在希望的田野上》生动展现了脱贫巩固成效,为全区干群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培育良好家风。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通过举办家庭美德培训班、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等方式,深入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宣传,传播正能量。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涵养文明家风。今年全区表彰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户。

培育文明乡风。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因地制宜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严格执行宴席办理备案制度,反对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抵制铺张浪费,杜绝厚葬薄养,推动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滑石乡老麻塘、云场坪路腊等16个村(社区)被命名为省级村规民约示范村。

培育廉洁清风。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落实理事会、监事会、代表大会“三会制”,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综合治理格局。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建立健全县级领导接访、包案办理等信访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区、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孙国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02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