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不畏严寒背后的科技大招

北京治手足癣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410/8833423.html

本文转自:人民铁道报

胡艳波李畅

年12月1日,我国首条高寒高铁哈大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十年弹指一挥间,高寒高铁迅猛发展,哈齐高铁、哈牡高铁、沈佳高铁牡佳段等相继开通,黑龙江省高铁营业里程从年的97.3公里增加到年的.1公里,增长13倍。

如何让高铁运行在冬季严寒的东北地区?如何保证在冬季零下40℃、积雪厚度达30厘米、线路土壤冻结深度达2米的情况下,动车可以安全正常运行?铁路人勇攀高峰,锐意创新,高寒高铁展示着中国高铁的科技水平。

高寒高铁建设挑战极限

从年哈大高铁开通运营以来,高寒高铁这个概念逐渐被大众熟知。年哈齐高铁开通,年哈牡高铁开通,年沈佳高铁牡佳段开通……冰天雪地不再是高铁禁区。

在冬夏温差五六十摄氏度的环境里,如何克服地面冬季冰封、夏季酷热的热胀冷缩,成了修好高铁路基的首要难题,也是保障高铁安全运行的首要前提。

哈牡高铁沿线重峦叠嶂,共穿过39座隧道,隧道施工中,排水、防水是重点。施工方采用新型防排水材料,在洞壁安装保温型双层防水板,增加了保温、防水双重功能,破解了高寒地区隧道施工难题。

沈佳高铁牡佳段线路穿越长白山支脉,全线地处高寒地区,冻胀、雪害多发,对工程设计提出了挑战。设计团队采用完善路基截排水措施、换填防冻胀填料、设置连续梁温度伸缩调节器、细化隧道深埋排水设施、隧道明洞喷涂防水涂料、优化轨道设计结构和配型、选用耐寒接触网和电力信号设备、安装道岔融雪系统、特殊地段设置挡雪墙等防寒抗冻措施,确保了高寒地区列车的行车安全。

如今,哈尔滨至伊春高铁正在加紧建设,这条穿越多年冻土区的高速铁路,先行工程沿线分布着14块岛状多年冻土带,施工中需破解松软土路基、冻土路基等多项技术难题。建设单位全面总结过去高寒高铁建设经验,同时创新方法,为我国冻土地段钻孔桩施工等积累了宝贵经验。

防寒改造技术提升抗寒能力

高铁运行不仅需要坚固的路基,而且列车是否能够抵御严寒也至关重要。为了降低雨雪冰冻对列车的影响,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对动车组进行了几十项防寒改造,经过“变身”的动车拥有极强的抗寒能力。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条高寒高铁,哈大高铁在没有成形经验借鉴的情况下,经过多年自主探索创新,全面掌握了高寒高铁的运营和维护技术。

运行的动车组行驶时会有大量冰雪卷入车轮,哈尔滨动车段技术工程师李毅忱介绍,通过长时间实验,他们把两侧裙板从流线型变为直角型,减少了积冰雪量。为防止低温造成车门无法开启,设计人员在旅客上下车门的门板内侧也设置了集水槽,防止冷凝水流入下导轨造成冻结影响侧门开启。为防止低温结冰,他们还在供水管路、卫生间防护箱内增加伴热线,提高水箱保温能力。

列车在安全行驶的同时,也需要安全制动。“在冰雪条件下,为了防止冰雪进入刹车制动片之间影响刹车,我们把闸片和制动盘的间隙放大,把摩擦块之间的间隙放大,这样一来,里面就不会夹杂小冰块了。”李毅忱说。

10年来,他们紧紧围绕高寒高铁动车组检修生产难题,定期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活动,组织专项攻关推进动车组冬季防寒源头整治项目18项,切实解决了现场生产难题,为提升动车组检修质量和运行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融冰除雪的“秘密武器”

除抗寒措施外,融冰除雪才是高铁冬季运行最大的挑战。低温条件下动车组在风雪中高速运行,转向架和车底会裹挟大量积雪,从而影响动车组日常检修以及旅客乘坐舒适度,甚至影响动车组运行安全。

为了清除高铁列车运行期间车身出现的结冰积雪,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HTK-CBX0型高寒高铁融冰除雪装置,通过低压温水喷扫方式,对动车组各重点部位全方位喷扫。操作员还可以根据动车组积冰情况,调整喷水压力、温度、速度。

新装置与以往传统的除雪方式相比,效率大幅提升,仅需两人操作,1个小时就能完成一组动车的除雪作业。

该装置利用TEDS(动车组运行故障图像监测系统)拍摄动车组运行图片,分析车底积雪结冰状态,适时启动融冰除雪分级处置预案,确保动车组运行安全。

“每趟动车组运行途中都接受高清拍照‘体检’,以便我们监测动车组在冰雪线路上的运行状态。”李毅忱介绍。

大数据和“千里眼”为高铁护航

动车组列车在风雪中运行时,如果遇到气温、风力等数值不利于高速行驶的情况怎么办?这时自然灾害及异物监测系统就派上了用场,它会让列车自动降速,避免险情发生。

哈牡高铁、沈佳高铁牡佳段沿线设置了多个监测站,安装传感器,通过通风口、红外线扫描等方式,来判断风速、积雪厚度等情况。如果以上数据超过标准数值,调度人员可及时向动车组发布限速、停车命令,让动车组在险情前“止步”。

道岔间出现积雪咋整?不必担心,有道岔融雪装置“守卫”。该装置采用电加热方式和自动感温、自动控制技术,能快速融化、烘干积雪。即使风雪交加,道岔依然转换自如。

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充分运用大数据综合分析高铁线路设备变化,每天由专人采集设备数据并上传至“云端”进行统计分析,再通过“数据流”发送至维修人员手机中,让检修项点一目了然。

每天清晨,在沈佳高铁牡佳段首发动车组发车前,高铁确认车都要进行全线试跑。列车上安装的6C检测系统又被称为“千里眼”,能自动检测动车组受电弓和接触网的性能状态。

这套功能强大的6C检测系统,每秒可采集17帧图像,接触网零配件的积雪结冰情况——有无松动、缺失、破损,全都一目了然。

与此同时,在“云端”另一端,检测人员通过查看分析6C检测系统实时传输的影像图片,可以及时发现接触网设备有无缺陷,并第一时间通知维护人员消除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每张实时传输的影像图片在检测人员眼前停留不足10秒。为及时发现设备运行缺陷,他们早已练就眼疾手快的“硬功夫”,称得上“火眼金睛”。

10年间,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动车组由34组增加至98组,车型也由年的CRH5、CRH两种车型,升级为CRH5、CRH5A、CRHBG三种车型。检修能力也随之不断提升,检修库在原来哈尔滨西动车运用所1个同时检修12组动车的6线检修库、一个临修库和一个动车组外皮洗刷库及融冰除雪库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6线检修库,而且在齐齐哈尔、牡丹江各新建了1个动车运用所。通过10年的不断积累,高铁列车正在用科技创新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高铁的“高寒名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78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